# 《佛祖都说了些什么》

作者:林欣浩

# 前言:高僧能算命吗?

  1. 比如两个熟人的意外相遇这件事,在唯物主义者看来是随机发生的,但在佛教看来,是有某种超自然的力量把这两个人聚到了一起。这个超自然的力量,就叫做“缘”。

  2. 佛教主张的是因果报应,认为一个人遭遇的事情是由他之前的行为导致的“报应”,而不是外在的“命运”决定的。

  3. 中国的大部分王朝,都坚持用儒家思想来治国,因为儒家道德比宗教更好用。

# 二 佛教故弄玄虚还是遵守逻辑?

  1. 儒学有个弱点,就是不去考虑形而上学的问题。换句话说,不去研究“世界、人类和社会的本质是什么样”这类根子上的问题[3]。

  2. 这就是老庄哲学的一个核心观点:语言不能代表真理,反而是对真理的歪曲。

  3. “天地没有仁慈之心,万物对于老天来说,都是一样的。”

  4. 万事万物都是因为一定的原因产生的。在佛教里,“原因”的术语叫做“因缘”。“因”是内因,“缘”是外因。

  5. 在佛经里,“法”大部分时候的意思是“世间万物及一切现象”。

  6. “法无自性”——意思是世间万物都不能脱离因缘独立存在。

  7. “万法无常”——世间万物都是随时生灭,不能永恒存在的。

  8. 认为万物实有,用佛教的术语来说叫做“法执”。认为“我”实有,术语叫做“我执”。

# 三 和尚、比丘与头陀有什么区别?

  1. 众生做的事情在佛教里叫做“业”。“业”按照因缘规律而产生的后果叫做“果”,或者“报”。

# 五 为什么有的佛经像绕口令?

  1. “放下”这个词的意思,就是“不在乎”,“不牵挂”。这是同时否定了“喜欢”和“不喜欢”,是更高级的无欲。

# 十 放下屠刀就能成佛?

  1. 树摇鸟散,鱼惊水浑。

  2. 树摇当然鸟散,鱼惊当然水浑,这是叫人顺其自然,不要刻意。

  3. 要眠即眠,要坐即坐。”“热即取凉,寒即向火”。

# 十一 向孔丘鞠躬

  1. 然而,这类伪装成禅宗的心灵小感悟能够广为流行,恰恰说明了大众喜欢的不是哲学思考,而是浅显易懂的人生格言。

# 十二 自由引导人民

  1. 同样的道理,就像禅学不能提高个人的工作能力、经商能力和社交能力一样,理学和心学也提高不了个人的能力。一个合格的禅宗学者,他看到的是万物性空的本质,看到工作也是空,商业也是空,人际交往也是空,完全不在乎这些事。上班对他来说是上不上班无所谓,经商是赚不赚钱无所谓,社交是你喜不喜欢我无所谓,你觉得我无礼我还觉得你执着于色相呢。他不会成为成功人士,反倒是一个世俗标准下的失败人士。

  2. 一个合格的理学心学学者,他看到的是万事万物都必须遵守儒家道德,工作也要遵守道德,商业也要遵守道德,人际交往也要遵守道德。工作对他来说必须遵守仁义礼智,经商对他来说根本不屑于为,社交对他来说必须遵守三纲五常。要他来参加现在的社交晚宴,他的反应应该是跳上桌子指着一屋子杂处的男女痛斥道:“你们违反了亘古不变的真理,你们都是一群禽兽!”他也不会成为成功人士,他只会成为世俗标准下的怪物。

# 外篇之二:佛教的可信与可疑

  1. 以上是我所接受的世界观。简而言之:我们必须依赖理性认识世界,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来自于经验,这经验还必须经过理性的定义后才能被我们理解。对于理性之外的东西(物自体、佛性),我们完全不能谈论,不知道关于它的一切内容,不知道它们是否存在,不知道是否比我们所了解的世界更本质。这是一个不可知论者的世界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