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《怪诞行为学:可预测的非理性》
作者:丹·艾瑞里
# 推荐序
- 讲自由购买,人们会觉得供给多,不购买;讲凭本限购,人们就会觉得供给有限,即使不需要也要买。何况凭本购买是一种权利,放弃这种权利是一种损失。把滞销的东西作为限量购买的东西,人们就会有这种非理性的购买行为。
# 第一章 相对论的真相: 为什么我们喜欢比较和攀比
我们的心里并没有一个“内部价值计量器”来告诉我们某种物品真正的价值是多少。相反,我们关注的是这种物品与其他物品的相对优劣,以此来估算其价值。
因为尽管人们一般不会点菜单上标价最贵的菜,但他们很可能点排第二位的。出于这个目的,餐馆推出一道高价菜,这样可以引诱顾客点次贵的菜(于是很聪明地加大了这道菜的利润率)。
我们不但喜欢将事物与事物进行比较,而且喜欢比较容易比较的——避免比较不容易比较的事物。
这个道理我们都应该懂:人心不足蛇吞象。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打破相对论的怪圈。
# 第二章 供求关系的失衡: 为什么珍珠无价
汤姆无意中发现了人类行为的一个重要定律,那就是要让人们渴望做一件事,只需使做这件事的机会难以获得即可。
基于其他人的行为来推断某事物的好坏,以决定我们是否仿效,这就是“羊群效应”。
苏格拉底说,不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。或许现在到了清点一下我们生活中的印记和锚的时候了。即使它们在某一时间是完全合理的,但现在,它们仍然合理吗?一旦对旧的选择做了重新考虑,我们就会向新的决定、新的一天、新的机会敞开大门。这似乎是有道理的。
我们对价格变化的敏感度,实际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——我们对过去价格的记忆,以及我们想与过去决定保持一致的欲望,根本不是对我们真正偏好或需求大小的体现。
# 第三章 免费的代价: 为什么赠品反而让我们花费更多
在这个例子里,你放弃了更好的选择,买回了你原先不想要的东西,这完全是免费的诱惑!
超市里的赠品
# 第四章 社会规范的成本: 为什么我们乐于做义工,干活儿赚钱时反而不高兴
他也应该记得伍迪·艾伦的不朽名言:“免费的性是最贵的。
因此,我们生活在两个世界里:一个以社会规范为特征,一个以市场规范为特征。我们对这两个世界实行不同的规范标准。不仅如此,把市场规范引入社会规范,就如同我们前面所看到的,这违反了社会规范并且伤害了社会关系。一旦发生这样的错误,社会关系将难以恢复。一旦你提出为那次愉快的感恩节家宴付钱,你的岳母就必定会耿耿于怀。一旦你向约会对象提议分摊你们约会时所花的钱,或者直接上床,你可能就把这段浪漫史彻底葬送了。
一旦社会规范与市场规范发生碰撞,社会规范就会退出。换言之,社会规范很难重建。一旦这朵盛开的玫瑰从枝头落下(一旦社会规范被市场规范打败)它就很难再发挥任何效力。
说到底,这种关系是在社会规范框架之内的。不管银行提供多少小饼干,打出多少贴心的标语,做出多少友好的表示,只要发生一次违反社会规范原则的行为,就会使消费者又回到市场规范领域。事情变得就是这么快。
如今,公司方面看到了营造社会规范氛围的优势。说到底,在如今的市场中,我们可以制造无形的东西。创新远比机器重要,工作与休闲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。企业的管理者想让我们在开车回家的路上,甚至在淋浴间里也想着工作。于是,给我们配了笔记本电脑、移动电话、黑莓手机来消除工作场所和家庭的界限。
很多公司趋向把计时工资改为月工资,这进一步模糊了朝九晚五的工作日概念。在这种每周7天、每天24小时不停运转的背景下,社会规范有更大的优势:可以让雇员们热情、勤奋地工作,并且关心公司。
在市场规范下,雇员对雇主的忠诚度常常会减弱,而社会规范是激励员工保持忠诚的最好办法。
在社会规范中,说到底,人们相信,如果他们出了什么问题,另一方便会站出来,保护和帮助他们。这种信念没有写在合同里,但它是一种道义责任,保证人们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得到关怀和帮助。
再说一遍,公司方面不能二者兼而有之。
但是,很多公司正在做的是什么呢?它们一边在要求提高保险计划的免赔率,一边又在缩小员工福利的范围。简言之,它们在破坏雇员与公司之间的社会契约而代之以市场规范。由于公司方面首先“毁约”,迫使雇员从社会规范滑向市场规范,那么当雇员有了更好的机会而选择跳槽时,我们能责备他们吗?毫不奇怪,“对公司忠诚”对于雇员和公司的关系来说,已经成了一个自相矛盾的口号了。
但是礼物有其本身的价值,尽管有时礼物的真实价值被错估、低估,它却能在维护雇主与雇员之间的社会规范上起到推动作用。
警官、消防队员、战士——他们不是为了每周的工资去牺牲的,社会规范——职业的光荣和责任感,才是激励他们献出生命和健康的原因。
我们从实验中看到的,金钱的作用是有限的,从长远看,只有社会规范能起决定作用。
只要牢记社会规范,它就能发挥作用,而且远比我们认为的要大得多。
# 第七章 所有权的个性: 为什么我们会依恋自己拥有的一切
第一种怪癖,正如我们在篮球票案例中所看到的,我们对已经拥有的东西迷恋到不能自拔。
第二种怪癖,是我们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会失去什么上,而不是会得到什么上。
第三种怪癖,是我们经常假定别人看待交易的角度和我们一样。
商家同样的把戏还有一个例子,那就是“30天不满意保证全额退款”。
我自己的方法是,用“非拥有心态”来看待每一桩交易(特别是大笔的),把自己和感兴趣的物件适当拉开距离。
# 第十三章 啤酒与免费午餐: 什么是行为经济学,哪里有免费午餐
说到底,人,特别是那些独特需求旺盛的人,更有可能牺牲个人需求去换取名声需求。
根据传统经济学的假定,人类的一切决定都是理性的、根据可靠信息做出的,并受到所有产品与服务的价值,以及该决定可能带来的幸福指数的共同驱动。在这一组假定之下,市场上人人力图将收益最大化并尽力把体验最优化。
事实上,行为经济学家相信,人们更容易受到来自周围环境(我们称之为情境效应)中无关的情绪、短视以及其他形式的非理性因素(参见本书各章里的实例)的影响。
# 附录1
如果你在其他国家、其他城市遇到某个人,他(她)似乎对你有一种神秘的吸引力,你要明白这种吸引力可能仅限于特定的环境中。有了这样的认识,即使日后吸引力消失,你也不会感到失望。
第三章轮流做东比AA制更能增进友情
如果你想表达友爱之情,加强彼此关系,那么送礼就是唯一的选择——即使受赠人不能完全理解你送的礼品的价值和深意。
这就是说,从金钱角度来看礼品的效能很低,但它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润滑剂。它可以帮助我们结交朋友,建立长远的关系,帮我们渡过人生的风风雨雨。有时候,这种金钱上的浪费,后来却被证明有着不可估量的实际价值。
如果你身体健康就无须去医院,而且你不去医院,就不可能从医院病人那里受到传染。
要让我们对自己孩子和房屋做出真正准确、客观的评价,我认为不大可能。但我们可以认识到自己存在这一偏见,认真听取别人的忠告和建议。
# 附录2
- 我后来知道,保险业和银行业大都这样运作——从那些已经身处债务困境的人身上获利。我们可以拿银行慷慨提供给我们的免费支票这一“外快”举例。你可能认为银行让我们免费使用支票是赔钱的,因为它们管理账户需要成本。实际上,它们从客户的过失上赚取了巨大利润:对空头支票和透支退票,以及借记卡消费金额超过账户余额加收高额罚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