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《华杉讲透《资治通鉴》》

作者:华杉

# 卷第一 周纪一(公元前403年—公元前369年,共35年)

  1. 聪察强毅叫才,正直中和叫德。才者,德之资也;德者,才之帅也。德驾驭才,德运用才。

  2. 才德兼备的叫圣人,才德皆无的叫愚人,德胜于才的叫君子,才胜于德的叫小人。取人之术,如果得不到圣人、君子,宁肯得愚人,也不要用小人。为什么呢?因为君子挟才以为善,小人挟才以为恶。挟才以为善,则善无所不至;挟才以为恶,则恶也无所不至。

  3. 看一个人,一看他平时亲近的人,二看他富贵时资助的人,三看他显达时保举的人,四看他遇困时有所不为之事,五看他贫穷时有所不取之利,

  4. 识人用人的五条,还是那句话,不要光用来审察别人,关键是对照检查自己,才算是学到了。平时亲近什么人,富贵时资助什么人,显达时举荐什么人,遇到困境时是不是不义之事宁死也不会干,贫穷时是不是不义之财饿死也不取。这就是孟子说的:“行一不义,杀一不辜而得天下,皆不为也。”

# 卷第二 周纪二(公元前368年—公元前321年,共48年)

  1. 民不可与虑始,而可与乐成。”意思是说,一般人见识短浅,安于现状,习于常态,害怕改变。你要跟他们商量,他们千顾虑、万问题,啥都不能改。但是,你只要逼着他们干了,他们得到了好处,自然高兴。孔子也说过类似的话:“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。”因为对于天下大道,民众的智慧不足以知,但他的行为却足以行。你要他行,个个都行。你要他知,就全乱了套,啥主意都来了。

  2. 事情成不成,取决于领导者的决心和意志力,不取决于所谓“实际困难”。所谓困难和阻力,往往就是提出困难和阻力的人制造出来的。有的人解决问题,有的人制造问题。所以卫鞅说:“论至德者不和与俗,成大功者不谋于众。”德行高尚的人,讲的话往往和世俗不同,成就大事业的人,只会小范围讨论决策,不跟一大堆人商量。圣人之所以能富国强兵,就是因为能改革,不墨守成规旧法。

  3. 要学会与问题共存,在问题中前进,而不是啥问题都要“彻底解决”,因为按下葫芦会浮起瓢。

# 卷第四 周纪四(公元前297年—公元前273年,共25年)

  1. 不可任其私智,但求天下公义。

  2. 这就是基本原理:诚意正心→修身齐家→治国平天下!

  3. 不是所有问题都能解决,因为你解决问题的举措,会制造出新的、更大的问题。我们要学会与问题共存,学会带着问题前进,努力做时间的朋友,把问题留给时间去消化。

  4. 有价值观、有战略的人,志有定向,一心不二,止于至善。没有价值观、没有战略的人,就会为外物所移,为利欲所牵,被别人牵着鼻子走,就会上当、中计。

# 卷第五 周纪五(公元前272年—公元前256年,共17年)

  1. 世上有事不宜迟的道理,也有事缓则圆的智慧,什么时候该缓,什么时候该急,就是人生的考试。

  2. 这就谈到下一个基本原理——胜利不是目的!

  3. 要“胜敌而益强”,让自己越来越强,敌人越来越弱,才是目的。

  4. 要懂得付出不求回报,付出是你的责任,是你存在的意义,这才是原理。还有,不要认为什么东西是你应得的,记住两句话,第一句是“没有什么是理所应当,一切都是难能可贵”,就算是应得的,这个应得,也需要不断获取,需要有新的付出,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。第二句是“没有什么是一劳永逸,一切都需要不断获取”,长安君是赵王的亲弟弟,太后的亲儿子,今天他的一切都是应得的,但是明天呢?凭什么呢?下一代呢?下一代有新王,有新太后,有新的赵王的亲弟弟,太后的亲儿子,赵国最好的封地凭什么让长安君家占着呢?这就是触龙跟太后讲的道理。

# 卷第六 秦纪一(公元前255年—公元前228年,共28年)

  1. 荀况说:“知莫大于弃疑,行莫大于无过,事莫大于无悔,事至无悔而止矣,不可必也。”

  2. 消极是知道自己的极限和能力边界,是一种谦卑和敬畏。

  3. 侥幸是人性的大弱点,人们愿意相信一些事情,其实不过是因为自己希望那是真的。要杜绝侥幸心理,相信成功是偶然的,失败是必然的,这样才能带兵打仗。

  4. 第一是重复前面讲的,兵法不是战法,是不战之法;不是战胜之法,是不败之法。

  5. 人们总是低估了做成一件事情需要的时间,总是一厢情愿,贪巧求速,拔苗助长,动作越快,失败就越快,自暴自弃就越快。

  6. 再重复前面讲的道理:兵法不是战法,而是不战之法;不是战胜之法,而是不败之法。

  7. 匆忙一战,结果只能是输掉所有人的信心。信心没了,一切都完了。

  8. 韩非的教训告诉我们,这个世界,我们能控制的只是很小很小一部分,主要是控制自己,别想控制别人。就像扬子说的:“君子以礼动,以义止,合则进,否则退。”无可无不可,绝不志在必得。

# 卷第七 秦纪二(公元前227年—公元前209年,共19年)

  1. 秦王送行到霸上,王翦一个劲儿地向秦王要求要赏赐给他哪座宅子哪块田,啰啰嗦嗦,要了很多。秦王说:“将军快出发吧!您还担心受穷吗!”王翦说:“为大王做将领,功劳再大,也不能封侯,所以乘着大王您还欣赏我的时候,多请田宅,以为子孙打算罢了。”秦王大笑。大军既出发,出了武关,五次派出使臣回去向秦王落实良田美宅的赏赐。左右亲信说:“将军您的吃相有点难看了。”王翦说:“不然,秦王猜疑心重,不相信人,如今全国军队都给了我,我不显出求田问舍、胸无大志的样子,那秦王就会猜疑我了。”

  2. 所以,当我们面对投入问题的时候,不管是投入时间还是金钱,我们要问自己的是,我能不能再多投入一点,而不是能不能少投入一点,要尽可能多投入,投入越大,风险越小,我们要的是成功,不是省钱。想省钱的人没出息。

# 卷第八 秦纪三(公元前208年—公元前207年,共2年)

  1. 我们读书读到这些故事和教诲,就当知行合一,学会谦虚谨慎,始终勤奋。